江苏科技报:袁爱华:道阻且长,但乐在其中

作者: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2-08 投稿时间: 点击量:452

本报记者 何佳芮 通讯员 谢凌燕

1月底,“江苏省教学名师”正式下文,榜上有名的 袁爱华教授在忙碌中迎接日升月落。“每个寒假会安排一件重要的工作,今年是准备第三届江苏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常年坚持“白加黑”“5+2”无休工作模式,她自言“道阻且长,但乐在其中。”

始终如一,不忘初心践使命

“从农村姑娘一路走来,得到了许多老师、同事和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至今袁爱华一直感念“亦师亦友、如父如兄”的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等,“以他们为榜样,立志当一名好老师”。

毕业离校14年,唐丽回忆校园时光时倍感温暖:“袁老师教导我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要脚踏实地。”2006年袁爱华在国外学习期间,得知唐丽家庭困难,主动借款5000元让其还清本科期间贷款,并顺利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毕业找工作,唐丽又在袁爱华的推荐下顺利入职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其后遵循恩师指点一路提升自我,如今已成长为集团技术骨干。

30年耕耘不辍,袁爱华培养输送了上千名学子,影响带动数十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曾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和校教学名师等荣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孙文是2000届应用化学专业校友,坦言心中的恩师“严而有爱,平易近人,是大家的良师益友。”

潜心教学,一生情怀笃定行

三尺讲台、一生情怀。从教30载,她笃行坚毅担当教育、管理双职责,近10年平均理论教学工作量达128学时,近6年在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中均为优秀等第。

自2000年以来,她带领物理化学教学团队,针对“课程思政融入难、内容抽象理解难、高阶思维建立难”的教学痛点,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和BOPPPS、PBL、TBL等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模块化重构教学内容,立体化建设课程资源,情境化创设教学环境,多元化完善考核评价,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获江苏省精品课程,2021年获江苏省首批线上一流课程。

面向海洋强国和绿色船舶需求,袁爱华将学科前沿、工程案例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带领团队开发金属腐蚀与防护、船舶绿色涂装、船舶涂装VOCs治理、海水淡化等行业特色鲜明的思政案例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深入挖掘物理化学课程蕴含的思政素材和哲学思维,结合学科发展史、科学家风采、“卡脖子”技术等,加强学生绿色理念、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学术道德等培养,传承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江科大“船魂精神”。

身正为范,孜孜以求勤耕耘

在校园偶遇袁爱华,永远是行色匆匆,似乎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着。

2017-2018年,袁爱华在参加多个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后,基于对前沿文献的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控,将目光转向全固态储能电池,并认为该方向在未来将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这一基于对科研工作的高度敏锐和不断自我突破的再次转向,使她成功申请到第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如今,深耕科研30载的袁爱华已成为无机纳米材料领域的行家里手。

治学严谨、甘为人梯的袁爱华,主持省级重点教研教改课题2项、一般课题1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江苏省一流课程和精品课程3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和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课题等,入选材料化学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等。

从“校教学名师”到“江苏省教学名师”,她表示:“未来的教学改革将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秉承学校船舶与海洋办学特色,以一流专业(课程)建设为落脚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力争成功申报物理化学国家级一流课程。”

江苏科技报2023年2月8日A13版头条 http://www.jskjb.com:8081/xpaper/news/109338/119811/129493-1.shtml


分享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