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评促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基础知识

作者:发布时间:2024-03-05浏览次数:722


一、评估背景与意义

01.什么是新一轮审核评估?

202112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启动“新一轮审核评估”。开展新一轮审核评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旨在引导高校遵循教育规律,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一轮审核评估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上轮审核评估的延续、改进与升级。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评估导向的变化,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二是评估内涵的变化,变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三是评估类型的变化,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提供两类四种评估指标体系供高校自主选择。四是评估方法的变化,采取线上与入校“一体化”评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当好“医生”和 “教练”,为学校诊断把脉,突出评估为学校服务;五是评估功能的变化,突出评估的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强化评估结果使用和督导复查,评价结果供“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科评估共享使用,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精准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02.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对接新时代教育评价、教育督导改革要求,在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引导督促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本科人才培养规律,聚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03.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出台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出台对推进高教战线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一轮审核评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是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人才培养质量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抓手,是深化高等教育评估改革、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体系的需要。


04.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把“一根本、两突出、三强化、五个度”作为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

一根本: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

两突出:即突出“以本为本”,确保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突出“四个回归”,落实“三个不合格”“八个首先”有关要求,引导高校“五育”并举倾心培养时代新人。

三强化: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五个度:即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二、学校自评自建

01.参评高校如何开展自评工作?

 参评高校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按要求参加评估培训,对照评估重点内容和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和上一轮评估整改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全面深入开展自评工作,形成《自评报告》并公示。


02.“1+3+3”报告具体是指什么报告?

 “1+3+3”报告指的是参评高校形成的《自评报告》,评估中心提供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在校生学习体验调查报告》《教师教学体验调查报告》3份过程性报告,并联合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新更名为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生发展中心)提供的《本科生就业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报告》3份结果性报告。


03.
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撰写要求是什么?

 《自评报告》的撰写一定要建立在学校所开展的全面的自评工作的基础之上,报告内容应通过院系、相关职能部门和直附属单位自评提供的详实数据、事实等来表述,与学校所填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相一致。《自评报告》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审核重点,避免包含与审核重点无关的内容,文字描述应简练准确,图表应清晰详实,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改进举措不少于自评结果部分的三分之一。

 第一类审核评估的《自评报告》中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及综合改革举措和成效的描述要准确客观,对存在问题与原因的分析要深入透彻,提出的改进措施要具体可行

 第二类审核评估的《自评报告》中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在办学方向、培养过程、教学资源、教师队伍、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方面举措和成效的描述要准确客观,对存在问题与原因的分析要深入透彻,提出的改进措施要具体可行。


04.参评高校如何撰写自评报告?

 学校要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范围》的要求,围绕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分别阐述学校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工作举措)、“做得怎么样”(取得的效果)、“做的不好的如何改进”、“改进效果如何”等等。

 第一类审核评估的高校要重点回答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学校综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举措、经验和取得的成效。

 第二类审核评估的高校要重点回答学校办学方向和本科地位、培养过程、教学资源与利用、教师队伍、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和教学成效等方面的思路、举措、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同时,两类审核评估高校都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建设的措施。

 在自评报告的形成过程中,应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以使自评报告被广泛认可。


05.参评高校如何准备教学档案材料?

 教学档案是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基本材料,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证据”,包括课程、试卷、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践等过程性与终结性材料。教学档案按学校日常管理规定存放,无需做特定的整理,应保证原始性和真实性,在审核评估期间按要求上传,切忌突击整理和弄虚作假。


06.参评高校准备支撑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支撑材料以学校教学档案为基础,与教学档案有交叉的部分无需单独整理,可依据所支撑的项目和要素提供材料索引,以方便专家查找、审阅。

 根据审核评估过程的具体需要,学校还应为专家线上与入校评估提供部分引导性材料,主要包括学校职能部门、教学机构、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单位等材料,学校教学活动安排和人员目录,如校历、当周课表、教师名单、学生名单、人才培养方案等。


07.参评高校如何填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学校需对学校整体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摸底,综合分析教育教学基本状况,总结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经验,梳理教学工作的不足与问题。

 在数据的采集与填报过程中,学校应统筹调度,实现部门间的通力协作,做好信息管理机构与个人的专门培训,强化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准确采集、认真核实各项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保证数据真实反映学校实际教学状况。学校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上传各项评估材料,并根据专家线上评估的基本流程和工作需要及时补充相关数据。


三、评估对象与程序

01.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对象和条件是什么?

 经国家正式批准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其中:新建普通本科高校应先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原则上获得“通过”结论5年后方可参加本轮审核评估。


02.新一轮审核评估的指标体系框架是什么?

 新一轮审核评估设计了两类指标体系四种方案。

    第一类主要评估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适用于少数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校,旨在示范引领全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第二类主要评估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要素,细分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第二种方案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第三种方案适用于已通过合格评估5年以上,首次参加审核评估、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03.
新一轮审核评估有哪些程序?

 新一轮审核评估程序包括评估申请、学校自评、专家评审、反馈结论、限期整改、督导复查等六个环节。

1)学校自评

 参评高校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审核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主体责任。

 按要求参加评估培训,对照评估重点内容和指标体系,结合实际和上一轮评估整改情况,根据学校合理定位,提前6个月明确个性指标体系(自主选择定量指标项不少于8项)及常模,制订工作方案。

 全面深入开展自评工作,围绕评估指标,聚焦审核重点,在线上评估开始前2个月形成《自评报告》并公示。

 线上评估开始前1个月,学校上传《自评报告》、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当前学期课程表、学生名单、近两年毕业论文(设计)清单、试卷清单等。

2)专家评审

 评估专家统一从全国审核评估专家库中产生,综合考虑参评高校的规模、类型、办学定位和学科结构等因素,组建审核评估专家组。原则上,省外专家人数不少于评估专家组人数的三分之二、专家组组长由省外专家担任。专家评审分为线上评估和入校评估两个阶段。

线上评估。专家组人数为15-21 人,原则上在4周内完成。专家采取审阅材料、线上访谈、随机暗访等方式进行线上评估,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省教育厅提供的《本科毕业论文抽检结果情况报告》等,提出需要入校深入考察的存疑问题,形成专家个人线上评估意见。

 专家评审材料主要有:

a.学校上传至系统的《自评报告》及相关支撑材料。

b.教育部评估中心从国家数据平台导出的专业清单、开出课程清单、实习实训基地清单、实验室清单、校领导名单、管理人员名单、教师名单、部门设置清单、院系设置清单、《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

入校评估。专家组组长根据线上评估情况,确定5-7位入校评估专家,在3天内重点考察线上评估提出的存疑问题。专家组综合线上评估和入校评估总体情况,制订问题清单,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

3)反馈结论

    省教育厅负责审议参评高校的《审核评估报告》,通过后作为评估结论反馈高校,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对于突破办学规范和办学条件底线等问题突出的高校,省教育厅将采取约谈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和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等问责措施。

4)限期整改

    参评高校应在评估结论反馈30日内,制订并提交《整改方案》。评估整改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原因,排查薄弱环节,提出解决举措,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整改工作台账,实行督查督办和问责制度,持续追踪整改进展,确保整改取得实效。原则上,高校需在2年内完成整改并提交《整改报告》。

5)督导复查

    提交整改报告后,由省教育厅以随机抽查的方式,组织专家对高校整改情况进行回访。对于评估整改落实不力、关键办学指标评估后下滑的高校,将采取约谈高校负责人、减少招生计划、限制新增本科专业备案和公开曝光等问责措施。


04. 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类型及时间?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根据教育部实施方案,我校选择第二类审核评估第一种。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第二类第一种)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和76个审核重点。我校将于20244月接受线上评估工作。根据线上评估情况,专家组再确定入校评估时间。

 第二类审核评估针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历史不同,重点考察高校办学定位和本科地位、培养过程、资源条件与利用、教师队伍、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和教学成效。强化学校办学方向,引导学校加强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注重本科教育的时代要求,引导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入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引导学校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形成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环境。


四、迎评准备

01.学校如何准备新一轮审核评估相关材料?

 学校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审核评估,坚持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准备以下评估相关材料:

 一是基本材料。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上轮评估整改情况说明》(首评型高校为《合格评估整改说明》)、近三年学校教学质量报告等应该作为评估的基本材料上传至评估系统,不能等到专家需要时再临时提交。整改成效应该有明确的支撑。

 二是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高校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基础材料,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证据”,包括课程大纲、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践等过程性与终结性材料。教学档案按高校日常管理规定存放,无需做特殊的整理,应保证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在审核评估期间按要求上传,切忌突击整理和弄虚作假。

 三是支撑材料。《自评报告》等评估材料中的所有结论,应有充足的数据和事实支撑,不能只有结论,没有事实陈述和证明支撑。支撑材料是指用于支撑或证明《自评报告》等所述内容的相关材料,主要包括教学资料、学生学习档案、各类记录性材料、合作协议或其他佐证材料等。支撑材料以高校教学档案为基础,与教学档案有交叉的部分无需单独整理,按要求上传至评估系统,或提供材料索引以方便专家查找、审阅。

 四是引导性材料。主要包括高校职能部门、教学机构、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单位等材料,教学活动安排和人员目录如校历、课程表、教师名单、学生名单等。


02.学校在线上评估与入校评估环节需要做哪些工作?

 线上评估时间一般为2-4周,基本实施流程包括:线上评估开始前:参评学校与项目管理员对接,明确学校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包括系统测试等)。依据评估方案要求,在评估系统中提交基础材料、自评材料及其他材料等。线上评估开始后:专家主要进行材料研读,线上调阅材料、在线访谈座谈等。参评学校根据专家评估工作需要提供相关材料,落实访谈座谈安排,组织相关人员按时参加访谈座谈。

 线上评估是否听课、调阅学生试卷和论文,由专家组视学校信息化条件和工作需要与学校协商确定,不搞“一刀切”,也不提出强制性要求。如高校具备或部分具备线上听课、调阅的条件,则为专家组提供有条件的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的清单,专家组进行线上听课、调阅活动,以便减轻入校评估专家的负担。高校应与专家组协同破解线上访谈座谈活动的技术障碍,完成线上访谈任务。

 入校评估时间为2-4天,基本流程包括:入校评估前:专家组组长与参评学校协商入校考察时间、天数、环节和重点考察内容等,参评学校提出是否召开评估说明会。参评学校与项目管理员和秘书对接,准备好自评材料、专家案头材料等,协助安排专家组成员交通与住宿、做好经费预算等。入校评估期间:参评学校与专家组商定是否召开专家意见交流会 (最后一天),如确定召开则做好会务安排。根据专家评估考察任务,做好听课、访谈、调阅等安排。入校评估结束后:专家组成员离校,参评学校协助做好经费决算、入校评估材料整理等工作。


03.学院如何准备迎评?

(1) 做好学院汇报并接受专家提问的准备;

(2) 抓好教风、学风建设,督促师生在课堂上展现良好的精神面貌,保持教学秩序稳定;

(3) 准备好与学院自评报告对应的各项支撑材料;

(4) 做好专家调阅各类课程资料及其他文件资料的准备;指定专人负责对接专家调阅材料;

(5) 按专家要求协助组织召开教师、学生等座谈会、接受专家访谈,通知教师、实验员做好专家听课准备;

(6) 做好院内分工,做到每项工作有责任人,包括指定一名学院联络员,每场座谈会有记录秘书;

(7) 准备好专家到学院考察工作的会议室(入校考察阶段)。


04.教师在评估工作中应该怎么做?

(1) 充分认识审核评估的重要意义,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高质量地做好教学工作;

(2) 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规范要求,严格遵守教学纪律,认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

(3) 整理、规范、健全各类课程资料及其他文件资料;

(4) 评估期间,做好参加专家组组织召开的座谈会等活动的准备,并在各项活动中发扬实事求是和爱校荣校精神;

(5) 评估期间,做好迎接专家听课的准备,全力展现良好的教学状态。


05.教学辅助人员在评估工作中应该怎么做?

(1) 了解评估常识和校史校情,充分认识审核评估的重要意义,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高质量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师生和教学工作提高优质服务,根据教学和评估工作的需要,适时调整服务时间;

(2) 按照学校和所在单位的要求,整理、规范、健全评估所需材料;

(3) 评估期间,做好迎接专家走访、参观的准备,展现良好的状态。


06.行政管理人员在评估工作中应该怎么做?

(1) 了解评估常识和校史校情,充分认识审核评估的重要意义,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高质量地完成审核评估相关工作。做到规范管理,热情服务,尽职尽责;

(2) 按照学校和所在部门的要求,及时提供各种评估所需的材料;

(3) 参加有关评估工作的活动,会议应该提前到场,严格遵守纪律。


07.评估专家进校期间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 充分认识审核评估的重要意义;

(2) 行为文明、形象端庄,保持宿舍文明卫生等;

(3) 严格遵守学习纪律,遵守教室、实验室规则。佩戴校徽,上课不迟到、早退,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不在课堂上玩手机;

(4) 保持良好学风。主动到自习教室、图书馆等区域自习;自觉完成作业和其他课外学习任务;

(5) 在校园内遇见专家时要主动问好、文明礼让;专家在课堂、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场合询问时要积极作答,参加座谈会时要积极发言。


五、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审核重点





1.办学方向与本科地位

1.1党的领导

1.1.1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

1.1.2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情况

1.2思政教育

1.2.1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建立情况

1.2.3 “课程思政”建设与成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建设及选树情况

1.2.4 学校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情况

1.3 本科地位

1.3.1 “以本为本”落实情况,党委重视、院长主抓、落实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形成情况

1.3.2 “四个回归”的实现情况,推进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的举措与成效

1.3.3 教学经费、教学资源条件、教师精力投入等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的机制建设情况

1.3.4 学校各部门服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情况,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年度考核中的比重情况

2.培养过程

2.1 培养方案

2.1.1 培养目标符合学校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体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

2.1.2 培养方案符合国家专业类标准、体现产出导向理念情况

【必选】学生毕业必须修满的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 学分

【必选】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 学时

2.1.3 培养方案强化理论基础、突出科教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情况

2.2  专业建设

2.2.1 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况

【必选】通过认证(评估)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近三年新增专业数

【可选】近三年停招专业数

2.2.2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情况

2.2.3 学校通过主辅修、微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等举措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情况

2.3  实践教学

2.3.1 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必选】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专业≥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

【必选】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产业学校、应急管理学校、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工程实践基地、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 数

2.3.2 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科研实践、实习实训基地情况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实验教学中心数

2.3.3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教师专业实践、科研课题情况及完成质量

【必选】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2.4 课堂教学

2.4.1 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情况

2.4.2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情况

2.4.3 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机构和工作制度情况,依照教材审核选用标准和程序选用教材情况; 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情况;对教材选用工作出现负面问题的处理情况

【必选】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与学校应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数量的比例

【可选】近五年公开出版的教材数

K 2.5 卓越培养

K 2.5.1 科教协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其实践效果

【可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学生数

K 2.5.2 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情况

【必选】本科生生均课程门数

【可选】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同讲授的课程数

K 2.5.3 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建设的举措及实施成效

K 2.5.4 一流专业“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K 2.5.5 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举措及成效

K 2.5.6 优秀教材建设举措及成效

2.6 创新创业教育

2.6.1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情况

2.6.2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

2.6.3 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及创新创业教育成果

【必选】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

【必选】省级及以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

【可选】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3.教学资源与利用

3.2 资源建设

3.2.1 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及其共享情况

3.2.2 面向国家、行业领域需求的一流教材建设举措与成效

K 3.2.3 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和条件建设及使用效果

K 3.2.4 学科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情况

4.教师队伍

4.1 师德师风

4.1.1 保障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强化师德教育、加强师德宣传、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师德考核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等方面的情况

4.1.2 教师在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自觉遵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方面的情况

4.2教学能力

4.2.1 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能力

4.2.2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

4.3教学投入

4.3.1 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

【必选】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必选】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

4.3.2 教师特别是教授和副教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及成效

【必选】教授、副教授担任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4.4 教师发展

4.4.1 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4.4.2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基层教学组织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与成效

【必选】设有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比例

【可选】教师发展培训本院教师的比例

4.4.3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政策措施

4.4.4 教师队伍分类管理与建设情况

K 4.4.5 教师赴国(境)外交流、访学、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等情况

5.学生发展

5.1理想信念

5.1.1 学生理想信念和品德修养

5.1.2 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情况

5.2 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

5.2.1 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面和创新能力

【可选】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公开发行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本科生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5.2.2 开展通识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必选】体质测试达标率

5.2.3 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

【可选】省级以上艺术展演、体育竞赛参赛获奖学生人次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K 5.3 国际视野

K 5.3.1 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以及与本科教育相关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展情况

【可选】江苏省教育对外开放质量提升工程立项项目

【可选】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项目学生数占在校本科生数的比例

【可选】在籍国际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占在校本科生数的比例

【可选】在学期间赴国(境)外或线上交流、访学、实习、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的学生数占在校本科生数的比例

5.4 支持服务

5.4.1 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情况

5.4.2 学校开展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情况,学业导师等配备及师生交流活动专门场所建设情况

【必选】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1:200(此为学校标准)

5.4.3 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度、双学士学位制度建设情况

K 5.4.4 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

6.质量保障

6.1 质量管理

6.1.1 学校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障机构及队伍建设情况

6.1.2 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的情况

6.2 质量改进

6.2.1 学校内部质量评估制度的建立及(含学校各类评估检查、专业认证等) 情况

6.2.2 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建设与改进效果

6.3  质量文化

6.3.1 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建设情况

6.3.2 质量信息公开制度及年度质量报告

7.教学成效

7.1  达成度

7.1.1 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

7.1.2 毕业生质量持续跟踪评价机制建立情况及跟踪评价结果

7.2  适应度

7.2.1 学校本科生源状况

7.2.2 毕业生面向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情况

【可选】升学率(含国内与国外)

【可选】应届本科生毕业当年 9 1 日初次就业率及结构

7.3 保障度

7.3.1 教学经费以及实验室、图书等资源条件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必选】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

【必选】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

7.3.2 教师的数量、结构、教学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情况

【必选】各专业生师比(内涵及标准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必选】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50%

7.4 有效度

7.4.1 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有序运行情况

7.4.2 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改进、持续提升情况

7.4.3 近五年专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两个典型案例及培养经验

7.5  满意度

7.5.1 学生(毕业生与在校生)对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7.5.2 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7.5.3 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