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奔腾不息——能源与动力学院
一、办学历史
能源与动力学院的前身是我校的动力工程系,是学校创办最早的三个系之一,是学校“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在船舶轮机、动力装置、舱内环境控制、振动与噪声控制、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在行业内有着重要影响。
二、师资力量
目前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00人,硕士研究生321人,博士研究生3人,本科与研究生留学生66人。学院下设轮机工程系、动力工程系、人工环境系、新能源系4个教学系,1个工程实训中心和6个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00余人,教授18人,副教授31人,专任教师博士学位占比83%,具有工程实践经历占比70%,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接近50%;拥有省级及以上各类领军人物14人。近5年来主持承担科研项目近200余项,到款经费达6600余万元,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省级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7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7项,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授权发明专利240项,获国际PCT专利1件;发表SCI收录论文360余篇。
三、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一直在努力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参与教育部“新工科”建设行动,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下轮机工程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轮机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水声工程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拥有能源动力、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培养领域;拥有轮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
轮机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 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重点建设方向、获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已通过国际海事权威组织IMarEST专业认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校特色专业,已通过国际海事权威组织IMarEST专业认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已通过住建部工程专业认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新兴产业的新工科专业。与企业共建江苏省船舶与海洋空调冷冻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船舶测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传动装置减振降噪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船舶姿态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省级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列表
专业 | 专业介绍 |
轮机工程专业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特色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江苏省高校优势 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重点建设方向、获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已通过国际海事权威组织IMarEST专业认证 |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校特色专业,已通过国际海事权威组织IMarEST专业认证 |
建筑环境与能源 应用工程专业 | 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通过住建部工程专业认证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 面向国家新兴产业的新工科专业 |
四、办学成效
学院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轮机工程方向,轮机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项目,能源与动力工程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轮机工程特色学科条件保障建设项目。
学院增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俄罗斯奥加辽夫莫尔多瓦国立大学建立了动力工程硕士双学位交换生项目,与乌克兰马克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建立了轮机工程硕士双学位交换生项目。2019年学院与俄罗斯奥加辽夫莫尔多瓦国立大学合作举办的能源动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合作项目正式获批 唯一硕士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院充分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拓展学生素质,共建了国家级、校企联合产学研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25个,设立多个企业奖学金。历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100余项,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我校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等。学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2位,平均98%以上。
学院经过多年的奋斗及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学院将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和“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院风,不断努力,勇于创新,争取做出更大的成绩。
五、升学就业前景
2019-2021年学院总体升学出国率分别为:25.2%,24%,39.1%;
2019-2021年学院总体就业率分别为:99.2%,99%,98.9%。
近几年学院升学高校:保送及考取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纽卡斯尔大学、莫纳什大学、神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
六、优秀校友
何江华,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原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专业)1993届毕业生,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LNG船总建造师,曾任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上海江南长兴造船副总经理等职务,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模、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先后主持并参与了中国首批14.7万立方米大型LNG船和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17.2万立方米LNG船、全球最先进的第四代17.4万立方米LNG船以及全球最大的LNG加注船等项目的建造,为我国能源开发利用和海洋装备制造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大洋上中国荣耀”的创造者。
叶茂,我校(原动力专业)1994届毕业生,东南大学热能研究所获热能工程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催化反应新过程开发与放大研究组(1206组)组长。先后受聘于Twente大学、荷兰物质研究基金会(FOM),以及Eindhoven技术大学,开展气固两相流理论以及计算流体力学模型方面的研究,第七届世界化工大会scientific panel成员,荷兰STW的项目评审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AIChE Journal、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70余件,获授权20余件。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2010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2012年入选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2015获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2016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大连化物所张大煜学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周旭辉,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原热力发动机制冷与空调专门化专业)1995届毕业生,现任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作24年以来,他多次主持并参加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课题,9次获得中船工业集团和政府机构科技进步奖,其中2005年主持的“1600米高速滚装客船”项目荣获中船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8年参与的“51800吨冰区加强型化学品/成品油船研制”项目荣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参与的“极地甲板运输船研制”项目荣获中船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5次获得中船集团和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还出版了《电力推进长轴系设计及安装》《浮箱及移动装置优化设计》《轮机设计特点及建造问题处理》和《合同总包及建造分包模式探讨》4部学术著作。今年1月,周旭辉又凭借优秀的经营业绩和出众的管理创新能力以及敢为人先、努力拼搏的进取精神荣获2018年度“中船集团突出贡献奖”,周旭辉的奋斗事迹获得公司高度赞誉,并作为五一劳动节先进模范人物在公司公众号上报道表彰。
刘红丹,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原热力发动机专业)1999届毕业生,现任重庆江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董事,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完成工信部高技术船舶计划、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发改委、海军预研和型号研制等与船用增压器有关的科研项目10余项。负责研制的曝气鼓风机填补国内空白,获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所负责的技术中心取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发改委船舶动力工程实验室—增压器实验室”、“中国工业机械联合会船用涡轮增压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涡轮增压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国资委科技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现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七届轮机学术委员会柴油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内燃机协会增压器分会副主任委员,《柴油机》杂志编委等。拥有专利20项,参与编制行业标准1项,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专家”,重庆市“重庆青年五四红旗手”,重庆市国资委“六个一百优秀科技人员”、“国企贡献奖·科技进步带头人”,2015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2016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专业解读
轮机工程专业
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船舶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与团队精神,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热工、机械、电气等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面向船舶、海洋工程及其配套装备等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能够在轮机工程领域从事轮机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轮机监修监造、船舶机电设备维护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热工基础知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基础知识(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学基础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基础、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轮机自动化)和船舶主辅机知识领域(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动力装置)。
二、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本专业服务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是我校最具历史传承与办学特色的核心专业之一。区别于海事类大学培养轮机驾驶操纵类人才,我校轮机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船舶轮机设备与系统设计制造专门人才。培养掌握热能、动力、机械、船舶电气及自动控制、新型动力系统等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轮机设计制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就业方向:船舶制造企业、设计院所、船舶主辅动力及配套设备企业、船检、海事、船级社等。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国家海事局、中国船级社(技术检验、工程师)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上海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招商局重工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设计师、工程师)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检验、工程师)
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三、名师风采
温华兵,1977年生,教授,博导,能源与动力学院院长。获 轮机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江苏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公派香港大学访问学者。担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带头人,轮机工程国防特色学科方向带头人及条件装备建设项目负责人,轮机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轮机工程国际海事组织IMarEST专业认证共同负责人。
现为江苏省科技副总类“双创人才”,高级振动分析师国家专业人才,英国IMarEST海事协会轮机工程特许工程师,江苏省绿色船舶能源动力及排放控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船级社船舶振动噪声检测中心主任,镇江市船舶动力设备性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辅机分会委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标准化分会委员,船舶技术法规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成员,海军装备价格方案评审专家库成员。
从事船舶振动噪声控制研究工作,主持科技部、国防科工局、江苏省科技厅等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40余项。长期为20余家船舶企事业单位提供减振降噪技术方案及技术服务,解决了船舶主辅动力设备减振设计及舰船结构振动传递控制关键技术问题,获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批授权发明专利37件、软件著作权8项,撰写一级中国国防船舶科技报告12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部。
主持获批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完成省级教研教改重点课题3项,出版江苏省重点教材1部,指导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1人,指导大学生学科竞赛获奖10余项。创办“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创新大赛”,吸引全国30余所高校、3万余人参赛,成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品牌活动并得到《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的报道。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需求,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与品德素养,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必需的热、机、电及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技术技能,能胜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领域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适应船舶主辅动力机械及地方能源领域的发展与需要,综合素质高,并具有较强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热基础知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基础)、船舶主辅机知识领域(内燃机结构与原理、船舶辅机、蒸汽动力装置、船舶动力装置原理)。
二、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船舶生产与设计单位、骨干造船厂、船舶主辅机生产厂、动力系统设计与生产单位、船检、船级社、能源应用研究等工作单位。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国家海事局、中国船级社(技术检验、工程师)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上海外高桥造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上海江南长兴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招商局重工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设计师、工程师)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检验、工程师)
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三、名师风采
苏石川,1963年生,工学博士,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系。2003年7月开始在我院工作,现任江苏省内燃机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柴油机性能与排放控制、船舶推进系统可靠性、船舶机舱火灾及控制、新能源利用等。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军工项目、国防装备预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多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EI收录14篇,权威期刊18篇,主编高等学校教材2部。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从事建筑环境及能源应用工程技术领域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船舶舱室的采暖、通风、空调等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保障,以及相关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主干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暖通空调、冷热源工程、建筑环境测试技术。
二、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培养从事建筑环境控制、建筑节能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领域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就业方向:建筑设计研究、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工作单位。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设计师、工程师)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格力电器(南京)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顿汉布什(中国)工业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乐金空调(山东)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江苏兆胜空调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孚莱美科(江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设计师、技术检验、工程师)
三、名师风采
杨兴林,男,工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1986年7月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3月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3月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13年至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作,现任 船舶与海洋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轮机方向带头人,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带头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研究生工学一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海军装备特聘论证专家。先后担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柴油机分会副主任委员、辅机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燃机学报》《水下无人系统学报》《 学报》《江苏船舶》等杂志编委。
主持和参与了船舶行业基金、国防预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企业委托等30余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获国防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重工集团及协会级科技进步奖2项,江苏省镇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作为第一负责人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高教研究成果三等奖1 项,指导研究生近70余人;目前正主持江苏省科技厅产业前瞻基金项目及国防重点型号攻关合同项目等6个课题的研究与开发,近五年科研经费近1500余万元,近年来在《中国造船》《内燃机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曾获“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工作者”、校“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及校“三育人奖”等荣誉称号等。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专业介绍
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新能源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新能源专业知识、兼备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新能源分布式多能互补领域、特别是船舶新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储能电池等领域从事分布式系统或设备的设计开发、检测与维护、分析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热基础知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设计基础知识(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基础)、新能源基础知识(太阳能发电原理与技术、光伏逆变器设计、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储能原理与技术、锂电池热管理设计、燃料电池设计、分布式能源系统设计、液化天然气(LNG)燃料船舶技术、船舶清洁能源技术、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新能源汽车)。
二、专业就业前景
就业方向:培养从事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的相关技术工作并且能够改造传统能源的利用方式,具有创新能力和复合型知识面的人才。就业方向:电力公司、新能源设备制造研发、运行维护等工作单位,专业教师100%具备博士学位。
主要就业单位和岗位:
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技术检验)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技术检验)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技术检验)
力信(江苏)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技术检验)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技术检验)
中航锂电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技术检验)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工程师、技术检验)
三、名师风采
陈代芬,男,1982年生,博士/教授/硕导,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考核优秀),校深蓝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校深蓝学子导师。现任能源与动力学院副院长,中国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委会委员,国际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Annex 37 member,俄罗斯Ogarev Mordovia State University热能技术硕士学位委员会成员,全国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理事,近15年来分别在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美国Colorado School of Mines机械分部,香港理工大学建筑系,澳大利亚Curtin University化工系,江苏科大能动学院从事燃料电池技术研究。
教学上,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船舶能源与动力设计大赛一等奖、“能源智慧未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科技竞赛三等奖、“高新区杯”启东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全国氢能大会优秀论文奖2项、省研究生创新工程项目2项。至今共指导研究生16名,毕业生分别就业于丰田、比亚迪、中船九院等技术研究中心。
科研上,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中乌科技交流项目、国家外专引智、省科技厅、中油管道局课题等科技项目9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合著教材2部(获2016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二等奖);在ACS ENERGY LETT, APPL ENERG, J POWER SOURCES, AICHE J,等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ISI总被引500余次,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6.331,h-index=13。并担任Appl Energ, Int J Hydrogen Energ, Energ Convers Manage, Fuel Cells等近30个国际SCI期刊函审工作。